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快讯 >> 正文

米·瓦·诺维科夫教授做客第155期华大论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2-22     [来源]: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戴玉敏)12月18日下午两点半,由研究生院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155期“华大论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办。讲座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与欧洲外交关系(1933-1941)”,主讲嘉宾是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米·瓦·诺维科夫教授。本次讲座由罗爱林教授主持,黄明慧博士现场翻译。

讲座伊始,诺维科夫教授简要介绍道,苏联卫国战争前夜欧洲大国出于各种目的进行政治博弈,希特勒德国穷兵黩武,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波兰芬兰等陷入危局的小国采取高傲立场,苏联孤军奋战,外交上折冲樽俎。由于英法以及波兰等国对共产主义苏联的戒心太过,以至于在慕尼黑会议后仍对苏联关于建立保护波兰等国军事同盟的提议踌躇应付,从而在客观上推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尽管同德国达成了协议,但苏联对于“谁是未来真正敌人”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知——希特勒势必要消灭布尔什维克,在纳粹理念下其他民族或者臣服或者被消灭——不可能存在一个永久的苏德同盟。基于这一认知,一方面,苏联乘《条约》之便对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波兰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归并”,其目的是为了在苏德之间形成一条牢固的防线。另一方面,苏联所以在实施《条约》的过程中对德国让步,是因为苏联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战争。斯大林需要时间筹划,以至于固执地否认战争的到来。从战术来说,卫国战争的爆发是突然的;但从战略上看,苏联早有防备,卫国战争的胜利并非是一场纯粹的侥幸。

讲座进入尾声,同学们积极提问,与诺维科夫教授进行互动。大家纷纷表示,经过此次讲座,对二战前夕苏联与欧洲的外交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附:米·瓦·诺维科夫教授,自1985年执教于雅罗斯拉夫尔师范大学,1987-1992年任历史系主任,1992-2009年任副校长,2009-2016年担任第一副校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苏联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撰写出版专著十余部,,主编了大量高校历史教材,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承担了国际项目《历史》和《历史-Ⅱ》、欧盟的《TEMPUS》项目。2000年获得“俄罗斯科学与经济复兴事业贡献奖”和“俄罗斯联邦高等职业教育荣誉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得“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家”称号。

关闭